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培育历程

培育历程

培育历程

探索阶段:专家间点对点合作(1902-2002)

110多年前,创校人张謇先生从美国引进高产陆地棉。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方定一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分离出小鹅瘟病毒,并积极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冯焕文、张照等老一辈科学家通过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培育出王浆型中华蜜蜂和瘦肉型姜曲海猪等。上世纪80年代,刘秀梵、顾铭洪等学者赴美国开展合作研究,在单克隆抗体、稻米品质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上世纪90年代,焦新安、秦爱建、王金玉等一批学者赴国外进修访问。焦新安博士首次证实DC在起始rBCG特异T细胞应答和自然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秦爱建博士参与了禽白血病研究,建立了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其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融合阶段:短期讲学和项目合作(2002-2012)

围绕农业与生态,开展了以项目合作为主的中长期访学交流,先后邀请国际专家学者250余人,其中包括6名美国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参与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交流指导。焦新安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Claude Leclerc教授共同指导的张晓明完成的博士论文获江苏省优博论文和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公派到堪萨斯州立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的王建军教授作为共同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科研成果。在国家、省、校公派留学基金资助下,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交流讲学与合作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全方位深度合作阶段:团队引进、国际间强强联合(2012年至今)

引进王成明、Hengmi Cui、Xiulong Xu等团队整建制来我校全职工作,引进一批国外资深科学家团队与优秀博士来我校合作研究或全职工作。

2012年10月,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资源汇聚,组建了校内协同创新特区—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2013年6月,以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为主体,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联建了中加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同时组建了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多年国际合作实践,架构了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1+1)+N”国际联合体。



电话:86-514-87977735 邮编:225009 Email:gszhou@yzu.edu.cn、g.zhu@yzu.edu.cn 地址:扬州市文汇东路48号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7栋南附楼201、203室
Copyright © 2020 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